中文

English

教育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

发布时间:2025-07-26 12:30:03   信息来源:网络

  马克思在构建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体系过程中,始终将教育问题置于社会变革的核心位置★◆★◆◆◆,认为教育“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主张通过教育克服人的片面性★★★■◆◆,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

  (作者:贾丽民,系天津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天津师范大学基地研究员★■◆◆★,天津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

  一方面,从劳动者素质提升★■■、科学技术传播与运用等维度,揭示教育对于社会生产的提升作用。马克思认为,教育能够◆◆★■■★“改变一般人的本性,使它获得一定劳动部门的技能和技巧”★■★■,进而提高人的劳动能力◆◆■■,提升生产效率,直接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在他看来,教育与科学技术密不可分,■◆◆■★★“随着大工业的发展,现实财富的创造较少地取决于劳动时间和已耗费的劳动量,较多地取决于在劳动时间内所运用的作用物的力量”◆◆★◆,这种“作用物”自身又取决于科学的一般水平和技术水平。教育作为科学技术传播和应用的基础,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推进社会生产的现代化。另一方面★◆★,认为教育是促进社会变革■■★■◆、推动社会生产力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教育能帮助工人阶级意识到自身肩负的历史使命,进而为社会生产力的持续发展扫清障碍。“生产劳动和教育的早期结合是改造现代社会的最强有力的手段之一◆◆■”■★◆★,这种结合能够为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进步奠定坚实基础。列宁指出,“没有年轻一代的教育和生产劳动的结合,未来社会的理想是不能想象的■◆”,强调俄国实现工业电气化■■◆★、完全合作化要同扫除文盲■◆、进行文化革命紧密联系在一起◆■。

  从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角度强育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必要条件。教育作为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相结合的重要途径■■◆,能够把人从枯燥重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进而帮助人们拥有更多从事脑力劳动的自由时间和便利条件■■◆★,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提供物质前提。教育能够使人们既有■■“革命精力和精神上的自信”,又具有理性思维■★■、科学知识和道德情操■★◆★■◆,使其从被动客体转变为自由主体,从而为“一切人的自由发展”开辟现实路径■★◆。

  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中国始终把教育作为推动个体走向社会化进而不断充实和完善自我的重要方式,充分发挥教育的积极作用。重视教育对提高民族整体素质、推动民族振兴的作用,在为《人民教育》创刊号题词时指出,“恢复和发展人民教育是当前重要任务之一◆■”。从四个现代化层面强育的重要地位,认为“教育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党的十八大以来,习围绕教育的重要战略地位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指出“教育是人类传承文明和知识、培养年轻一代、创造美好生活的根本途径◆◆◆★”“教育是国家发展进步的重要推动力■■◆★,也是促进各国人民交流合作的重要纽带◆■”“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力量★■”。这些富有深意的战略思考■■◆■◆,引领着教育强国建设的奋进征程。

  从个体维度揭示教育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意义◆★。教育“将使年轻人能够很快熟悉整个生产系统,将使他们能够根据社会需要或者他们自己的爱好,轮流从一个生产部门转到另一个生产部门”◆■★◆★■,如此◆■◆■,人们可以借助教育克服自身发展的片面性◆★■,成长为全面发展的人◆★。同时★◆★■■,教育能够帮助人们正确看待劳动,在劳动中不断启发“天赋和才能”,自由自觉地表现和确证自己的本质力量,真正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出★◆■■★◆,★★■■◆◆“未来教育……就是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阐明了教育的内容■■、方法与价值。进入新时代◆★◆,习立足我国教育实践,提出“教育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之基◆★”的重要论断■◆■★◆,强调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认真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教育的论述★■,对于我们精准剖析并解决教育领域的实际问题、推动教育强国建设稳步向前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人继承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教育是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途径的思想,并在实践中通过提高教育质量推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出★★■,“用文化教育工作提高群众的政治和文化水平★★◆■◆■,这对于发展国民经济同样有极大的重要性■■■★★”。强调,★■■◆★◆“经济发展得快一点,必须依靠科技和教育”◆◆■◆★★。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为核心的党中央从经济发展的战略层面考量教育问题,不断加大教育投入■◆◆★★、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持续深化教育改革创新,通过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让教育成为驱动经济社会持续进步的强大引擎◆◆◆。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高度重视教育对推动社会变革与生产力发展的作用■★,认为教育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与人们的物质生产实践紧密相连★◆■★◆,◆◆◆■◆★“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

  教育对人类发展至关重要,这体现在提升社会全体成员个体素养、主体意识诸方面。马克思指出,“最先进的工人完全了解,他们阶级的未来,从而也是人类的未来◆◆,完全取决于正在成长的工人一代的教育◆★★★★”★★。恩格斯提出◆★■★■★,教育对于提升人类的主体性◆★、能动性■■、自觉性具有重要意义。而在列宁看来,“文盲是处在政治之外的◆■◆★,必须先教他们识字”■◆,应通过教育提高群众的文化知识水平和政治觉悟◆◆★■★★。

  从新中国建立初期扫除文盲■★■◆■、普及基础教育的全民动员,到改革开放后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再到新时代“五育融合★★”育人体系的构建■◆,中国始终将教育作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党的十八大以来,习围绕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为人的全面发展的素质要求赋予新的时代内涵。新征程上■★,我们要在汲取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通过深化教育综合改革★◆★◆、优化人才培养结构、推动教育公平普惠等■◆★★◆,使教育真正成为每个人实现自我价值、推动社会进步、创造美好生活的阶梯◆◆,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筑牢坚实根基◆★。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认为★◆◆◆★,教育能够帮助无产阶级从本质上认清自身的历史使命,从而为实现社会变革提供思想武器和主体力量支撑◆◆◆★◆◆。马克思恩格斯强调,“一分钟也不忽略教育工人尽可能明确地意识到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敌对的对立”,要求■◆★◆■“坚持进行自我教育;不仅要教育别人■★◆■,自己也要学习◆■■,要学习许许多多的东西”■★。唯有如此,才有可能“善于恰当地利用每一时机,无需过多的牺牲就能掌握局面——并且是在可以预见的将来”。而这一◆◆■★★■“可以预见的将来”,指向社会主义、事业的最终胜利。